回到主页

飞机失事前,他说:“我的公文包!我的公文包!!”

纪念力学大师郭永怀 (下集)

· 科学趣闻

昨天,我们讲了两弹一星元勋、烈士,郭永怀教授,作为学霸的前半生,搭乘师兄钱学森的顺风车,到康奈尔任教后,郭永怀继续研究空气动力学,并成为了航空学院的中流砥柱。

上期回顾

broken image

现代工程数学中,应用广泛的PLK算法中的K,即代表Kuo,就是郭永怀Yung-huai Kuo。作为世界知名的青年科学家,郭永怀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,占有一席之地。

broken image

1947年2月3日,一个晴朗的下午,冯・卡门同美国航空精英们聚集在了研究所的门口,郭永怀和钱学森、林家翘三位卓越的中国学者也在其中,一张灰白色的照片记录下了这群人类航空飞行技术的开拓者们。

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十年,郭永怀不仅学术成果颇丰,还遇到了一生的挚爱,后来的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。

broken image

当时,李佩在康奈尔大学,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知识渊博、沉默寡言的科学青年,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48年,两人在美国成婚,过上了平静美好的生活。此时,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。上世纪50年代,仅月工资就高达800美元。

不过,优渥的生活条件,高贵的社会地位,都无法阻挡郭永怀的归国之心。工作中需要接触机密资料时,他毫不犹豫地拒绝。因为,接受意味着同意发生战争时为美国服兵役。尽管如此,由于掌握了不少先进技术,郭永怀依然被美国“扣押”。师兄钱学森也是如此,不仅回国无望,连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。

1949年2月,康奈尔校内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国分会。郭永怀欣然参加,成员们讨论最多的就是祖国将来的发展和命运。

1953年,英国著名学者莱特尔教授,邀请郭永怀前去讲学。郭永怀意识到,这是一个离开美帝,绕道回国的好机会,立刻向美国政府申请签证,可美国政府也不是吃素的。

1955年,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,双方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,美国政府取消了中国学者回国的禁令。

钱学森顺利回国,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。他第一时间,召唤郭永怀“回家”。远隔重洋,在给郭永怀的信中,钱学森写道:“快来,快来!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!快来,快来!带人来,带书来!”

“为什么要放弃现有的一切,回到那个贫穷的地方?”郭永怀说:“家穷国贫,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!”

准备回国的过程,一直伴随着移民局的监视。为了顺利通过审查,郭永怀在一次送别野餐会上拿出了在美国所有的研究手稿,当着所有宾客的面,一页一页地,扔进了火堆里。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一炬,郭永怀却毫不在意:“反正这些都在我的脑子里”。

broken image

1956年9月,郭永怀夫妇终于登上了归国的邮轮。三十天的航行后,他们踏上了祖国的土地,前来迎接的同仁,带来了钱学森的亲笔信。

broken image

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他,问他还有什么需要。郭永怀说:我只想尽快投入工作!

在钱学森的力荐下,郭永怀出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。为了培养更多的力学专家,郭永怀极力促成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工程力学研究班,亲自担任班主任和主讲人,参与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。创办了《力学学报》《力学译丛》两大最权威的学术期刊。翻译了物理学家普朗特著作《流体力学概论》,作为力学教材。他所著的《边界层理论讲义》,在今天仍然是力学界的经典论著。他还参与制订了

“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”并担任力学科技规划专业组副组长。

在郭永怀等人的努力下,中国的力学研究终于走上正轨。沉浸在欣喜之中的郭永怀,还不知道一项艰巨而隐秘的任务迫在眉睫。

broken image

1959年,苏联单方面撕毁《国防新技术协定》,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,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。刚起步的核研究事业,陷入困境。

1960年3月,“中国原子弹之父”钱三强,找到了郭永怀。畅聊整整一下午后,郭永怀转入了“半地下”工作状态。每天早上八点,郭永怀以秘密身份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,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。

每天下午,他以公开身份“力学所副所长”,正常上班。连李佩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“分身”有道,只知道他特别特别忙。就这样,郭永怀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,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,共同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。

中国研制核武器,美国和苏联自然坐不住了。

1963年7月,美、苏、英三国联合签订《禁止在大气层、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》Partial Test Ban Treaty, PTBT。都是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,还号召全世界一起加入,这种行为和耍流氓没啥区别。

当苏联要求中国加入条约时,北京方面“呵呵”了两声,果断把研究队伍迁往大西北青海核武器实验基地。

青海省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,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拔38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。这里寸草不生,物资匮乏,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多度。

broken image

郭永怀和很多青年科学家,都因为缺氧和营养不良,导致全身浮肿。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,郭永怀经常在北京和青海之间奔波。刚过50岁的他,满头白发,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。

爆轰物理实验,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。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,郭永怀带队反复试验,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,把同事们吓得不轻。

broken image

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,右1郭永怀,右2钱学森。

1964年10月16日,西北荒漠中迸发一声巨响,郭永怀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!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,取得圆满成功!

随着那团巨大的蘑菇云,蒸腾而起,全体研究人员陷入狂欢,郭永怀却因为过度劳累,晕倒在试验现场。

broken image

1964年10月第1颗原子弹爆炸前夕,试验指挥部领导与专家合影,左4郭永怀,左5彭恒武,左6王淦昌,左7朱光亚,左8张爱萍,右1邓稼先。

1965年,郭永怀担任国家卫星研究院副院长。在继续核武器实验的同时,开始研制人造卫星。

由于长期从事绝密工作,郭永怀和家人聚少离多。年幼的女儿郭芹过生日时,郭永怀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:“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,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”。

1968年12月4日,导弹热核武器项目取得重要进展,郭永怀立刻启程回京汇报。当时有人劝他,夜里不安全,第二天再走。但是,在郭永怀眼里,时间比什么都珍贵。第二天凌晨,郭永怀乘坐的飞机,由于机械故障和操作失误,坠毁在首都机场附近。生还者回忆,当飞机开始剧烈晃动时,郭永怀大喊:“我的文件!我的文件!!”

从飞机失控到坠毁,郭永怀在十几秒内,做出了那个震撼世人的决定。他和警卫员牟方东,抱在了一起,用生命保护了热核导弹数据文件。这份绝密文件,为热核导弹的发射试验,提供了重要数据。

22天后,1968年12月25日,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!

broken image

2年后,1970年4月24日,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:东方红一号,发射成功!

broken image

这一年,郭芹19岁,天上多了一颗“星星”,而她痛失了她的父亲!

美国物理学家维格纳,在自传《乱世学人》里曾这样写道:你也许会说:“噢,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是不可能被人忘掉的。”但过去100年来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了......我要讲述的许多人,已经几乎被人忘掉了。我相信牛顿和爱因斯坦是永远也不会被忘掉的。但那些仅仅比他们稍逊一筹的呢?

提到两弹一星元勋,我们通常会想起:钱学森、钱三强、邓稼先、王淦昌。而那些不被广为人知的呢?那些同样以身许国,为人民福祉而牺牲一切的人呢?我们应当知道他们每一个人,并且还要知道其他许多人!

谨以此文,向郭永怀先生致敬!!

broken image

更多精彩文章,请关注TABS创新实验室公众号!

broken image

TABS创新实验室——出国留学、自主招生的学术背景提升专家!